感动内蒙古人物评选
0471-4611916

评选资讯

从三位感动内蒙古人物看“宁城现象”

来源: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时间:2011-06-27 19:38:00     浏览量: 

    今年的6月天,气温有些不够。但另一种温度却在中京大地上直线攀升,不仅仅是人们蓄积已久的庆祝建党90周年的高昂热情,还有一股从岁月不远处滚涌而来的热流在我们心底荡漾。

    温海全,21个孤儿的“父亲”,在这个夏天的早些时候———荣膺第三届“感动内蒙古人物”称号。孩子们迎送的束束鲜花,似乎诉说着这个夏天的不同凡响。而在这之前,2007年首届感动内蒙古人物———热水复员军人疗养院女护士尹海英、2009年第二届感动内蒙古人物———二次返乡创业的大连知青孙奎连,让每一个宁城人在赞叹、景仰中多了一份骄傲、自豪的理由。在分量厚重、影响极大的感动内蒙古人物评选活动中,宁城有三位赫列其中。

    无意于夸赞和渲染宁城人的智慧和伟大,单就诸多典型人物于朴素中闪耀出来的崇高,已足够让我称之为“宁城现象”了。而这种特质现象的形成,又需从历史的、人文的、现实的三个层面来考察。早在红山、草原、契丹、蒙元四大巅峰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生活在这块多民族聚居地上的先人们就懂得了“仁爱、舍己、助人”的道理,并一路坚守、传承下来。十五世纪,在大明塔下执政6年的宁献王朱权,就是一位深受儒家仁爱思想影响的“未成帝王,却留琴音”的传奇人物。滚滚红尘中,宁城用积淀下来的深厚文化底蕴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时代典范。

    尽管以古誉今未免有失局限,但说典范深受传统历史文化影响并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不断出现典范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其一。其二,宁城自古民风淳朴、崇尚本真。学前人,做好人,影响后人,一直是根植于宁城人内心深处的信念。正是续接着榜样的力量,一个又一个的典范向我们走来:战争年代,这里有青山埋忠骨的高桥烈士,有抗日寇、打蒋匪、援朝鲜的老革命王汉升;和平时期,这里有扎根山乡终不悔的小学教师刘汉才,有“一头是国家,一头是百姓,两头都放不下”的党的好干部戴成钧,有人民的好公仆白玉堂,有“老骥伏枥志千里,博爱如水育后人”的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赵汝贤,有赤峰十大杰出青年曹勇……其实,他们如后来的三位感动内蒙古人物一样,只是“我与别人没什么不同,做了该做的、能做的”。正是这种本真的朴素,才映照出了他们灵魂的崇高。最后一点是,当代典范的不断涌现,还缘于各类典范正在走向“自觉”。自建国以来,为形成一致的、健康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我们一直在做着培树典型的工作。实践证明,这种举措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近年来,宁城县在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尝试,收到了良好效果。诸如及时适时下发向英模人物学习的红头文件,开展各类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选树先进典型。去年评选出来的十位道德模范,不仅让参加颁奖典礼的包括县领导在内的1000多名党员干部潸然泪下,同时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为引导良好社会风气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再如今年的二十家子移风易俗现场会,更是为加快农村殡葬改革而推波助澜。

    或许有欠科学,或许不够全面,我不是一个学者。但窃以为笔下的所感所述应该是让三位感动内蒙古人物走到台前的要件,也应该是成就“宁城现象”的重要元素,同时也决定了“宁城现象”的出现是绝非偶然而当属必然的结论。试想,如果没有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没有宁城人文精神的感召,没有县委、政府的引导和助推,怎么会有尹海英生前为病患捐献眼角膜、“让生命永不停息”的壮举?怎么会有孙奎连二次返乡创业、引领农民致富的“十年”豪情?又怎么会有温海全下岗时看见读不起书的孩子后决意办学并先后收养了21个孤儿的境界?一句话,朴素下的崇高,是历史的,也是文化的;是过往的,更是将来的。还有,在俯首当下“那些为了钱可以丧失或选择性地遗忘道德和法律底线的人”的时候,我们心底对人性中的朴素与崇高应该升起怎样的敬畏?忽然想起了新加坡一位富商说过的话:一个人之所以被记住,不是因为你有多少钱,而是看你做过多少事。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热切期盼我们身边能够出现越来越多的典范人物,也衷心祝愿“宁城现象”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文辉)

上一篇:王靖获得第三届(2009—2010)感动内蒙古人物提名奖
下一篇:云曙碧获中国儿童慈善30年感动人物
热点新闻